我是什么时候学会尊重食材的

搬进四合院的第二年,见证了两载纷纷掉落的红枣和爬满院子的丝瓜后,我们在屋顶做了一个小菜园,罗勒,生菜。那是在国内第一次实现自制罗勒酱自由,兴奋得难以形容。不过说来,在北京的那几年,极少时间在家做饭,所以那时的罗勒酱自由,所需量大概是三五杯。

八年前搬去云南时有个小目标,想在这个日照充裕,土地肥沃,万物滋生的土地有一块自己的生态小菜地,种上菜市买不到的菜种,放心地吃沙拉,带皮地啃黄瓜,边摘西红柿边往嘴里投,实现蔬菜自由。

生态小菜地很容易实现了,可是蔬菜自由嘛...我的翻车经历:

买书,选种子

这大概是整个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。从小菜地,生态种植,堆肥,到植物性格分析,从羽衣甘蓝,七种生菜,法国茴香,意大利黑番茄种子。轻轻松松,购物完成。

翻地

看着田里的大哥翻地,一锄头下去,再一锄头下去,我忽然了解为什么村子里没有什么心理咨询室了,所有的心结,在锄头举起锄下的那一刻,大多已经化解。迫不及待地等着自己亲手锄地,原来这是看着痛快,做着痛腰的实在活。

浇水

看着老奶奶浇水,觉得很浪漫;自己灌浇时,原来偶尔会忘掉的,高原的阳光,幼苗一照死三波。

施肥

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生态种植就是随它自己长,不遮阴,不施肥,几乎都想让雨水来完成所有工作。大概跟现代放养孩子的误区有点相似吧。然后见识了许多夭折的番茄,叶子茂盛果实豆丁大的土豆,三根算丰收的芦笋。

除草

草需要除的吗?土够温度合适随便种就可以。原来...草的生命力比菜要强大得多,尤其是异地菜...

新手的幸运篮

我的丰收,都是它们选择我,不是我选择的它们。厨余发肥堆里长出的豆子和瓜类是最常见的,葱葱郁郁,比精心培植的任何物种都长得好。

第一年的小丰收

原来不及时吃就会变苦的生菜;二十棵胡萝卜苗被地鼠啃剩几根;土堆里自长的豆子;收到的第一颗芝麻菜,给它配了份披萨。

三年后,看着每年收成惨淡的菜园后,决定养两只土鸡,让菜地休息一年。新涨的知识是,原来鸡是会飞的,两米的围栏都能飞出;鸡很会吃,也很会挑嫩叶;家鸡蛋有时是比枇杷小;鸡崽很可爱。

养鸡这一年,业余时间都在逗鸡崽,在草地里翻鸡蛋,是最无压力的一年,像过了一年带薪假。第二年继续信心满满地重来。请阿姨翻地,买新种子,请来瓢虫,养起青蛙,将埋了两年的厨余挖起混土,做标记...

刚翻好的地 | 新厨余里长出的土豆苗 | 阿姨帮盖上的干马粪

 

新芽;几周后;除草

 

出门度假三周,到家时,草已比人高,拔开杂草丛翻出一些幸存的菜,只要挨墙的爬藤植株没被草压下去。

我翻了几年的相册,想找一张壮观杂草图,居然一张都没翻到,大概每次看到那种情景,都心碎到不想拍照吧。补几张丰收图以慰劳自己:

最丰盛的一年,这样的满筐,那年大概收了三筐

一季收的唯一一堆胡萝卜,收时已经有点老

 

图一,幸存的番茄;图二,自然熟的无花果;图三,不知道应该说这是枇杷比鸡蛋大,还是说鸡蛋比枇杷小。果树的收成纯粹是大自然的恩赐,一年高产一年休息的果树,目前唯一真的不需要打理的植株,果实一半食用,四分之一喂鸟,四分之一回归土地。

 

说说植物杀手菜地回馈

精神回馈: 每年翻完地时的开心感,播种后几周的期待,摘到一瓜一果时的珍惜,都是超越言语形容的

成本回馈:很不好意思地说,我的种子钱和工人费用,都一对一地平抵

云南食材

刚到云南时有个错觉,以为这里所有种植都是有机的。后来频繁看到田里的杀虫剂,增长素袋子;野草飕飕长的地盘,除草剂就成了菜农的快速解决问题方式;使用农家发酵肥的种植者很多,更多的是用复合肥。洱海整治期间,洱海流域范围内已经被下令禁种大蒜,主要是因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和残留。

生态食材

这几年搜集到的生态食材种植园

信息分享待续

这些年我明白了什么

知识很重要

勤劳很重要

有懂得和尊重你所产食物者很重要

保存食材很重要,有说不时不食,食鲜的时间很短暂,保存好干货很必要。